科学假说的提出
科学假设的结构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科学假说的结构可以表示为C分子→D通路→F功能→X疾病。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探究:
- 筛选分子(相关性研究):
C→X
组织水平:从肿瘤组织样本中筛选出富集基因及其代谢途径和功能。
临床水平:研究基因表达水平与多种临床指标(如恶性程度、转移情况、耐药性、生存率等)的相关性。 - 寻找机制(机制研究):
C→D
分子水平:探索相互结合、表达调控、翻译后修饰、降解调控、剪接调控、胞内定位及激酶信号传导等机制。 - 证实功能(功能研究):
C→F
细胞水平:研究细胞的生长、凋亡、转移、侵润、血管生成以及耐药情况。
动物水平:评估成肿瘤能力、转移情况及药物敏感性等。
结构的扩展
结构可以进一步扩展为A分子→B分子→C分子→D通路→F功能→X疾病,其中:
- A分子:上游主角。
- C分子:下游主角。研究通常倾向于关注在疾病中上调的“坏”主角分子,这些分子的上调与疾病发生相关,便于作为生物标志物使用。少数情况下也会关注“好”分子,即在疾病中下调的分子,通过干预手段上调这些“好”分子可能有助于改善疾病状况。
- B分子:工具分子。
1. 通过RNA pull-down法鉴定与RNA结合的工具蛋白(如翻译因子和剪接因子)。
2. 通过RIP-seq识别与蛋白结合的RNA。
3. 通过ChIP-seq确认功能蛋白结合的DNA序列(如靶基因)。
单细胞测序背景下的结构创新
C基因→D通路→E细胞亚型→F功能→X疾病的研究模式进一步拓展了科学假说的结构。例如,一项发表在《Nat Immunol》上的研究(2022年10月,doi:10.1038/s41590-022-01312-0)表明,Alox15+巨噬细胞能通过分泌趋化因子招募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TH2细胞等风险因素,这在慢性鼻窦炎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使用ALOX15抑制剂可有效减轻慢性鼻窦炎中由2型免疫反应过度激活引起的病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