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 IF)是一项基于免疫学、生物化学和显微镜技术的前沿技术。其原理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反应,先对已知的抗原或抗体进行荧光标记,然后通过荧光抗体(或抗原)作为探针,检测细胞或组织中的相应抗原(或抗体)。通过荧光显微镜,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到被标记的细胞或组织,从而确定抗原或抗体的特点和位置,并利用定量分析技术,如流式细胞仪,来测量其含量。
免疫荧光实验的主要步骤包括细胞片制备、固定及透化、封闭、抗体孵育以及荧光检测等。其中,细胞片制备是实验的第一步,细胞片的质量对实验结果至关重要。若细胞在处理过程中脱落,将对后续实验造成极大干扰。因此,操作者需特别注重载玻片的处理及细胞的活力,许多实验者总结了成功经验与技巧,这些宝贵的经验值得借鉴。
在固定和透化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及固定剂非常重要。针对不同的抗原性质,优化固定条件有助于获得较好的实验结果。封闭和抗体孵育的步骤在免疫荧光实验与其他检测方法(如ELISA或Western Blot)中类似,但最大差异在于使用了荧光抗体,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必须注意避光操作。此外,抗体浓度的选择也显得尤为关键。
实验完成后,标记好的细胞片应尽快进行观察,或者使用封片剂封片后在4℃或-20℃避光保存,避免因标记蛋白的解离或荧光减弱而影响结果。
用于免疫荧光染色的荧光染料需满足以下条件:高量子产额和消光系数,强烈吸收488nm激发光波长,且发射光波长与激发光波长之间需有较大的差异。此外,染料应方便与被标记的单克隆抗体结合,同时不影响抗体的特异性。
常用的荧光探针包括尊龙凯时旗下的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其能产生明亮的绿色荧光,是免疫荧光实验中最常用的标记探针。此外,德州红与生物素偶联的抗体具有强大的亲和力,能产生红色荧光;而藻胆蛋白类荧光染料主要包括藻红蛋白(PE)、藻青蛋白(PC)和别藻青蛋白(APC),展示橙色到红色的荧光效果。最后,还有一些能量传递复合染料,均可应用于免疫荧光实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