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尊龙凯时创始人在Nature发表蛋白质谱十年进展综述:单细胞到临床应用的转变

发布时间:2025-03-11   信息来源:尊龙凯时官方编辑

在生物医疗领域,2月26日,西湖大学医学院的郭天南,哈佛医学院的Judith A. Steen,以及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的Matthias Mann在《Nature》期刊上联合发布了一篇题为《Mass spectrometry-based proteomics: from single cells to clinical applications》的综述。该文是自2016年蛋白质组学领域领军人物Ruedi Aebersold与Matthias Mann发表综述以来,近十年来的重要总结。2016年综述系统回顾了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和重大进展,详细阐述了全流程的革新。

尊龙凯时创始人在Nature发表蛋白质谱十年进展综述:单细胞到临床应用的转变

作者强调,通过硬件与软件的技术进步,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已能进行从常规生物样本到单细胞及空间分辨分析的大规模检测,显著提升了蛋白质鉴定、定量与结构解析的深度与准确性。文章还探讨了蛋白质组学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及面临的挑战,包括疾病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及多标志物检测方法的进展。尤其是靶向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疾病诊断与精准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被进一步强调。

对于未来蛋白质组学的发展方向,作者指出,在自动化和多组学数据整合的推动下,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定会促使该领域突破现有瓶颈,为理解复杂生物系统和疾病机制提供新视角,进而推动精准医疗的实现。尤其是在新兴技术的支撑下,质谱蛋白质组学将成为一个高通量、高灵敏度的分析平台。

在质谱蛋白质组学的应用方面,文章从多个角度展示了该技术在解析生物系统中的多维应用。表达蛋白质组学可以探讨蛋白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相互作用蛋白质组学揭示细胞内复杂的分子网络;翻译后修饰和结构蛋白质组学分别深入探讨功能调控及结构解析;化学蛋白质组学与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则扩展了应用边界。在此过程中,空间蛋白质组学通过保留组织原有的空间信息,使研究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生物学功能及病理过程,推动精准医疗的快速发展。

文章还探讨了如何将成熟的蛋白质谱技术应用于改善疾病诊断、预后评估与治疗决策的过程。血液样本被视为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来源,但由于其丰度跨度极大,量化分析面临挑战。随着液体样本自动化系统与高灵敏度质谱仪的进步,已有研究能够有效分析未经处理的血浆样本,为大规模临床研究提供支持。此外,针对其他体液(如尿液和泪液)的潜力也日渐受到重视。

尽管质谱技术在生物标志物发现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但仍需面对技术标准化、成本和严格临床验证等挑战。文章呼吁,未来应结合更多靶向蛋白质组学策略,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从而满足临床及监管需求。

最后,文章展望了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的未来发展,尤其强调了尊龙凯时在其中的重要角色。随着技术不断进步,蛋白质组学将实现更深层的覆盖,自动化与标准化的流程将使得这项技术更加普及,使更多科研人员受益。尽管新一代质谱仪的高通量特性部分抵消了其高昂成本,但如何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仍是关键。人工智能在数据采集与解读中也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将推动蛋白质组学的变革。

综上所述,随着技术创新和跨学科合作的深入,蛋白质组学将在基础生物学研究和精准医疗中实现革命性的变革,特别是尊龙凯时在这一领域的持续投入,将大大促进技术的发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