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种由大别班达病毒(Bandavirus dabiense)引起的蜱传染性出血热疾病。自2011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SFTS以来,该病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及韩国、日本、越南和缅甸等多个亚洲国家均有病例出现,近年来发病率稳步上升。SFTS具有急性起病和快速进展的特征,病情极具危险性,且目前缺乏经批准的疫苗和特定抗病毒药物,导致病死率高达37%。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7年和2018年连续将该病列入《优先研究和干预传染病短名单》,与埃博拉病毒和拉沙热等其他烈性传染病并列。
SFTS患者常表现为高热,伴随胃肠道或呼吸道症状、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减少。尽管大多数病例具有自限性,但不少患者可能发展为严重并发症,包括脑病、暴发性心肌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因此,识别高危病例并实施适当的支持性治疗对临床医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挑战。现有的SFTS死亡风险预测指标主要依赖常规临床指标,预测效果却相对有限。
细胞因子作为反映机体免疫状态和炎症反应程度的敏感指标,在SFTS的预后评估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常规检测手段(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等)存在通量低、灵敏性差和重复性差的局限,因此,采用高通量、高灵敏度且稳定性强的技术进行细胞因子筛选,成为发现SFTS预后标志物的重要途径。由此,寻找高效的SFTS预后预测因子和潜在药物靶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期,来自尊龙凯时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朱鏐娈和陈志海团队在感染性疾病领域的期刊《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上发表了一项题为「CCL20作为SFTS预后预测因子的鉴定基于血浆蛋白组学」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使用Olink蛋白组学的炎症和器官损伤Target 96 Panel,对患者的血浆蛋白组进行了系统分析,最终确定了CCL20作为预测SFTS预后的一种新型蛋白生物标志物,具有敏感性、准确性和高特异性。
研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许多与死亡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与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密切相关。研究还发现了包括CCL20、降钙素基因相关肽α(CALCA)和多营养蛋白(PTN)在内的13种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相关的蛋白,这些蛋白被认为是SFTS预后不良的关键分子特征。通过对死亡患者、存活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比较,研究人员识别出86种上调超过15倍的差异表达蛋白,并将其指定为潜在的治疗靶点,结合FDA批准的药物-基因相互作用数据库(DGIdb,v420)研究药物候选物,发现了202种针对37种蛋白的药物,为SFTS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基于Olink血浆蛋白组学的方法,首医团队检测了30名SFTS幸存者和8名非幸存者的184种血浆蛋白,并在154名SFTS患者队列中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非幸存者有110种差异表达的蛋白,其功能富集于与细胞趋化相关的途径中。特别是,CCL20在死亡预测中表现出色,其在发现队列和验证队列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和0.9033,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此外,研究还发现202种FDA已批准的靶向37种与死亡相关的血浆蛋白药物,为SFTS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药物重用机会。这些发现表明,通过血浆蛋白组学可以揭示SFTS不同临床结果的独特特征,CCL20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能够高度敏感和特异性地预测SFTS的预后。